新闻纵深丨48毫秒响应,让机器人拥有安全直觉
新闻纵深丨48毫秒响应,让机器人拥有安全直觉
新闻纵深丨48毫秒响应,让机器人拥有安全直觉
7月1日(rì),项目负责人褚明(中)指导团队核心成员开展相关实验。河北日报(rìbào)记者周聪聪摄
在(zài)人机协同作业日益普及的(de)今天,工人在生产线上与机器人“并肩作战”时,真的足够安全吗?如果答案并不似我们想象中(zhōng)乐观,如何在人机共存的环境中确保人的安全?
不久前,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机器人(jīqìrén)大赛上,参赛项目(xiàngmù)“数字孪生驱动的人机协作安全距离快速感知系统”为这个难题(nántí)给出了创新解决方案。
48毫秒的(de)超快响应速度、无(wú)需外挂设备(shèbèi)就能实现360度无死角安全防护、低至2万元的部署成本……凭借这些突破性优势,该项目成功斩获大赛一等奖,重新定义着工业场景下人机协作的安全标准。
6月12日,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(chǎngjǐng)汇雄安国际机器人大赛上,参赛(cānsài)项目“数字孪生驱动的人机协作安全距离快速感知系统”现场演示。褚明供图(gōngtú)
超快反应,让人与机器人安全(ānquán)协作
六轴桌面式协同机械臂轻盈舞动关节,但当人靠近,一旁的电脑屏幕上(shàng)立刻浮现数道醒目的红色线条,勾勒出人体的骨骼结构。同时,一道在人与机械臂之间动态生成的明黄色线条实时测量二者距离,并据此(jùcǐ)给(gěi)机器人下达“停机”“减速(jiǎnsù)”等指令(zhǐlìng),将有可能对人造成的安全伤害扼杀在萌芽中……
6月20日,北京邮电大学(běijīngyóudiàndàxué)科研楼924室,“数字孪生驱动的人机协作安全距离(jùlí)快速感知系统”展示着毫秒级的危险预警能力。
在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机器人大赛上,该项目凭借出色的(de)实时感知性能和人机交互安全性,从(cóng)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,荣膺大赛一等奖(yìděngjiǎng)。
人机协作的安全距离,是这项研究的核心(héxīn)问题。
或许有人会疑惑,机器人不都是按照预设程序精准(jīngzhǔn)作业(zuòyè)的吗?为何还需要专门研究人和机器人的安全距离?
“人们把机器人称为‘人’,这种说法其实高估了它的智能(zhìnéng)(zhìnéng)水平。”项目负责人、北京邮电大学智能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褚明解释,机器人确实(quèshí)能高效完成重复性、高强度的任务,但它的智能远未达到与人类真正协同共处的程度。在早期工业应用中,机器人作业(zuòyè)时甚至需要被(bèi)铁丝网隔离,以确保人员安全。
如今,随着(suízhe)技术的突破性发展,机器人总动员正成为智能(zhìnéng)制造新常态。
“然而,在人机共存的生产环境中,安全防护体系仍面临严峻挑战,工业机器人(jīqìrén)事故时有发生。”褚明(chǔmíng)介绍,其中机器人制造和焊接是事故高发领域(lǐngyù)。
“当前工业(gōngyè)领域的人机安全监测主要依赖激光雷达、红外和声波(shēngbō)测距等技术,但都存在明显缺陷。”褚明(chǔmíng)分析,这类设备几乎全要外挂在机器人上,以激光雷达为例,它形似矿泉水瓶,直径约10厘米。机械(jīxiè)臂挂上这样一个瓶子,不仅(bùjǐn)影响工作的灵活性,甚至还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。
除了(chúle)体积问题,各类技术还有各种局限(júxiàn):声波测距只能测量到正面相对的区域,存在监测盲区;激光雷达虽能全向覆盖,但响应速度慢且成本高昂,单台价格(jiàgé)超6万元。
鉴于硬件方案存在(cúnzài)的成本高、干扰作业(zuòyè)等现实问题,多数(duōshù)企业选择依赖管理规范等软性防护。但在实际生产中,工人错误的操作习惯和企业投入不足的双重因素,又导致事故频发。
能(néng)否让机器人(jīqìrén)轻装上阵,在不依赖外挂设备的情况下,就能实现360度全场景的安全监测?
2021年,褚明研究团队的(de)这一构想,引起了(le)西门子创新研究院的兴趣。
基于和北京邮电大学既有的(de)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基础,西门子创新研究院决定(juédìng)投入专项研发资金启动联合攻关。
面对传统硬件方案“笨重昂贵”与“防护滞后”的双重困境,褚明带领团队另辟蹊径,将数字孪生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深度融合。不仅能使轻装上阵(qīngzhuāngshàngzhèn)的机器人拥有安全(ānquán)直觉,还赋予其比(qíbǐ)人类更快的反应能力。
“人类在保持清醒的(de)前提下,发现危险并作出反应的平均时间是120毫秒。”褚明一脸自豪地表示,但这套系统仅需48毫秒就能完成安全距离(jùlí)感知,响应速度是人类的2.5倍(bèi)。
褚明说,这套系统不仅反应快,还能“一心六用”,同时追踪6个作业人员的(de)(de)人机距离,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同样迅捷的防护响应。
7月1日拍摄的参赛项目所用深度相机(xiàngjī),它(tā)能让机器人在“零穿戴”的情况下拥有360度全场景视角。河北日报记者周聪聪摄
给机器人装上“天眼”,360度无死角安全防护(fánghù)
“让(ràng)机器人拥有安全直觉,传统方案(fāngàn)是给它‘穿盔戴甲’,我们的办法则(zé)是‘开天眼’。”拿起一个纸抽大小的白色深度相机,褚明轻轻晃了晃说,这是整套系统中唯一的硬件设备,却能让机器人在“零穿戴”的情况下(xià)拥有360度全场景视角。
这台深度相机性能(xìngnéng)强大,每秒能拍摄60帧画面,相当于每16.67毫秒就能完成一次对人的(de)动态捕捉。
研究团队巧妙利用这一特性,构建了一个实时运转的数字(shùzì)孪生世界:相机采集的人体骨骼数据和(hé)机械臂运动轨迹(guǐjì),在虚拟空间中同步生成动态(dòngtài)模型,通过算法实时计算碰撞风险,实现从感知到防护的无缝衔接。
数据采集、孪生建模、风险计算……这一系列复杂运算,如何在远(yuǎn)低于人类反应速度的48毫秒内(nèi)完成?
指着电脑屏幕上那些与人体动作神(shén)同步的红色线条(xiàntiáo),褚明道破秘诀所在。
“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人和机器人的互动,但(dàn)在(zài)(zài)数据世界里,我们构建的却是极简主义的骷髅级交互模型。”褚明解释,深度相机通过识别人体32个骨骼关键点,实时构建动态骨骼框架,实现精准动作捕捉。在此基础(cǐjīchǔ)上,团队进一步筛选出其中25个关键点,包括手指尖、脚尖等(děng)人体最远端,以及肩、肘、髋等主要活动关节。
“筛减时,我们舍弃了面部等非必要区域(qūyù)的关键点,保留下来的都是能影响人体可能触及最大空间(kōngjiān)范围的关键点。”褚明说。
有了人体的动态模型,团队利用(lìyòng)工业机器人内置的光电码盘(mǎpán)传感器,实时获取各个(gè)轴关节角度数据,仅用9个关键点即可完整重构机器人运动姿态。
就这样,仅仅靠34个关键点,团队便完成了人和机器人的建模。这种高度简化的建模方式,大大降低了系统(xìtǒng)数据计算量,有效提升了数字孪生(luánshēng)场景的构建效率,为毫秒级实时响应提供了关键技术(guānjiànjìshù)保障。
不过,要实现真正(zhēnzhèng)可靠的人机安全协同,挑战远未结束。
采访(cǎifǎng)中,记者曾变换各种动作和距离,屡屡试图“碰瓷”机器人。但遗憾的是,一次都没成功。电脑屏幕上,一条黄线(huángxiàn)始终如影随形地横亘在记者和机器人之间,并不断变换着距离数据。随着距离数据的变化,机械(jīxiè)臂或(huò)转速下降,或瞬间停止,始终与记者保持着安全距离。
“这根黄线,标注的是人和机器人间的最短距离。”褚明说,系统正是根据这个距离数据,设置了(le)低危、中危、高危(gāowēi)三级安全阈值,向(xiàng)机器人做出声光预警、减速运行、紧急停机等指令。
为找到这(zhè)条黄线,去年毕业的博士生、团队(tuánduì)核心成员陈宇足足花了一年多时间。
“两个‘骨架’关键点间连成的(de)线成千上万条,这其中,哪条才是最短的?”陈宇解释,不同于静态物体,人和机械臂始终处于(chǔyú)运动状态。特别是人体动作(dòngzuò)具有天然的随机性(suíjīxìng)和不可预测性,两者的运动轨迹在三维空间中不断交织,形成高度复杂的动态空间关系。
为了更真实地计算人体与(yǔ)机器人的安全距离,研究团队还考虑到人的胖瘦对二者距离的影响,根据成年人(chéngniánrén)的体型中位数,在骨骼模型基础上(shàng)做了一层“胶囊体”,为数字模型穿上了一层“肌肉外衣”。
“多次试验验证,系统的距离测量(cèliáng)误差已经被严格控制在(zài)3.5%以内,相当于当实际距离为1米时,系统测量值在96.5至103.5厘米之间波动。”褚明说,这个精度窗口是经过反复推敲后(hòu)确定的最佳平衡点,既能够规避过度追求(zhuīqiú)精度带来的算力浪费(làngfèi),又确保了工业场景下的绝对安全。
当人靠近六轴桌面式协同机械臂,电脑屏幕上立刻浮现数道红色(hóngsè)线条(xiàntiáo)勾勒出人体的骨骼结构。同时,在人与机械臂之间动态生成一条明黄色线条实时测量(cèliáng)二者距离。图为实验过程中(zhōng)拍摄的电脑屏幕显示画面。褚明供图
成本低、部署快,产业化优势(yōushì)突出
“安装复杂吗(ma)?成本(chéngběn)会不会很高?”在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机器人大赛上,“数字孪生驱动的(de)人机协作安全距离快速感知系统”使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,成为许多参观者驻足咨询的热点。
对此,褚明的回答令他们(tāmen)眼前一亮。
“这套系统的(de)部署极其简单,就像在(zài)工厂(gōngchǎng)安装普通监控摄像头一样便捷。”褚明说,系统的运行,仅依赖(yīlài)深度相机和软件模组,每个定焦深度相机可精准覆盖6米远范围,单个6米远监控区域的部署成本仅2万元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如果监测范围需要扩大,只需线性增加摄像头(shèxiàngtóu)数量,无需额外复杂配置(pèizhì),大幅降低了整体投入。
兼容性(jiānróngxìng)强、成本低、部署快,该(gāi)系统的种种优势,让不少制造企业当场就表达了合作意向。
一家焊接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向褚明坦言,他们正面临严峻(yánjùn)的人机(rénjī)协作安全挑战:在自动化(zìdònghuà)焊接产线上,虽然核心焊接工序由机械(jīxiè)臂完成,但上下料环节仍需人工介入。工人频繁进出作业区域时,既要防范机械臂的意外碰撞,又要躲避飞溅的高温焊渣,安全风险居高不下。
“对我们这样的焊接企业来说,这套(zhètào)系统绝对是刚需。”这位企业负责人还对该系统产业化提出建议,除独立销售外,还可以与机械臂捆绑销售作为机械臂的增值服务(fúwù),提升(tíshēng)产品竞争力。
企业之外,沧州市招商部门也向褚明详细介绍了各种产业化扶持政策,表达了助力(zhùlì)这项(zhèxiàng)技术快速落地的强烈意愿。
“这是我们(wǒmen)第一次参加雄安场景汇,目的就是让这项技术接受市场的真实检验(jiǎnyàn),看它是否能切实解决企业的安全生产痛点。”褚明说,他们希望(xīwàng)通过这种方式,持续优化技术方案,推动(tuīdòng)实验室成果走出象牙塔,真正服务实体经济。
在推动项目落地产业化的同时,团队(tuánduì)在人机共存领域的研究仍在持续(chíxù)深化。
“目前,我们正在研究从仿真到实体的相关课题(kètí),推动人机协作向更高层级发展。”褚明介绍,他们的研究大方向是让机器人不仅能感知人的存在,更能(gèngnéng)理解人的意图,推动人机共存走向(zǒuxiàng)人机共融。
“工业4.0实现了生产(shēngchǎn)数字化,但其本质仍是机器(jīqì)主导的生产模式,人只是被动地嵌入其中。而正在兴起的工业5.0则强调人机融合,在共同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更(gèng)精密、更智能的协作。”褚明解释。
未来的人机协作会是(shì)怎样一幅新图景?
“以电路板精密装配为例,目前这类精密装配仍需工人完成30多道工序,频繁切换十余种工具来(lái)取放微小元器件,不仅劳动强度大,效率也不高。”褚明说,理想的人机协作应该是,当(dāng)工人伸手准备焊接时,机械臂能(néng)智能识别这一意图,主动递送焊枪;当需要安装微型电容时,又能精准(jīngzhǔn)奉上对应元件。这样的场景下,机器人就(jiù)像个得力的智能助手,始终默契配合,和人达到心有灵犀(xīnyǒulíngxī)的协作水平。
“而这,正是我们努力研究的方向。”褚明相信,这一天的到来(dàolái)不会太远(tàiyuǎn)。(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)
7月1日,团队核心成员展示参赛项目所用(suǒyòng)的深度相机,它能让机器人在“零穿戴”的情况下拥有360度全(dùquán)场景视角。河北日报记者(jìzhě)周聪聪摄
一个深度相机,一个软件模块,靠着这样的简单组合,“数字孪生驱动(qūdòng)的人机(rénjī)协作安全距离快速感知系统(xìtǒng)”实现了48毫秒的极速感知,将人机协作中的潜在安全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极简实体、极速感知、极度(jídù)安全(ānquán),项目负责人褚明用三个“极”来概括这项成果的特点。
但成果有多(duō)“简”,过程就有多“繁”。
采访(cǎifǎng)中,褚明一开始并没有急于展示成果,而是先回顾了一段失败的经历(jīnglì)。这个坦诚的开场,让记者了解了科研工作的真实轨迹。
最初,团队选择(xuǎnzé)的技术路径颇具吸引力,模拟(mónǐ)人类双眼的立体视觉测距原理,计算深度相机发射的调制光线的往返时间差,来构建人体三维轮廓(lúnkuò)。
这种仿生学思路看似完美,却(què)在实践中(zàishíjiànzhōng)遭遇瓶颈。为了找到最近距离点,系统需要把遍布人体表面的所有关键点计算(jìsuàn)一遍,庞大的计算量导致建模延迟,远达不到工业安全防护响应的时效要求。
就这样(zhèyàng),研究一度陷入困境。
在失败中(zhōng)寻找希望,团队再次调整思路,利用深度相机自带的关键点捕捉功能,通过精心筛选25个(gè)人体关键点和9个机械(jīxiè)臂节点,将原本复杂的建模过程简化。思路的转变,让数字孪生建模效率(xiàolǜ)得到质的飞跃。
让(ràng)机器人实现智能,每一步都不容易。
为了找到合适的(de)深度相机,团队(tuánduì)核心成员张萌花了三个多月(duōyuè),对比了三十多款产品的详细数据。为了获取更多详细数据,她不得不一家家联系厂商,有时甚至要跨时区与国外厂家反复沟通。
“有多少人工,才有多少智能。”采访中,褚明反复提及的这句(zhèjù)话,道破了人工智能研究的真谛(zhēndì)。
而创新的(de)魅力,恰恰藏在这份“极简”与“极繁”的辩证之中。
在采访尾声,褚明特别提到德国工业5.0倡导的人机共融愿景。那时候,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执行者,而是能理解意图(yìtú)、预判(yùpàn)需求的智能(zhìnéng)伙伴。
这种充满温度的技术想象,让我们有理由相信,当极简(jiǎn)的智能与极繁的探索持续(chíxù)碰撞,科技创新的未来必将绽放更多可能。
文/河北日报(rìbào)记者 周聪聪
关注(guānzhù)河北日报,了解更多权威资讯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