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乡村行·看振兴)浙江乡村“自我重塑” 引青年“筑巢生金”
(乡村行·看振兴)浙江乡村“自我重塑” 引青年“筑巢生金”
(乡村行·看振兴)浙江乡村“自我重塑” 引青年“筑巢生金”中新网(zhōngxīnwǎng)台州6月28日电(傅飞扬 泮素珂)盛夏时节,走进浙江省(zhèjiāngshěng)台州市三门县海润街道后林村,憨态可掬的“后林小栗(hòulínxiǎolì)”卡通雕塑引人注目。一路前行,咖啡的醇香、营地(yíngdì)的欢闹、小院的静谧,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图景。
后林村曾因交通闭塞、产业(chǎnyè)薄弱、人口外流等面临发展困境。近年来,借浙江(zhèjiāng)“千万工程(gōngchéng)”东风,后林村以四合院新居为支点,撬动农房改造、业态革新、区域联动的乡村振兴三重奏,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,走出一条(yītiáo)山区村的共富新路径。
2025年,后林村一景。陈彩省(chéncǎishěng) 摄
在后林村党群服务中心,党员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堂,讨论宅基地分配和新一批乡创项目规划。这样的(de)场景(chǎngjǐng),在拆旧改新初期却是另一番景象。“祖祖辈辈住的老房子(lǎofángzi),说拆就拆?”“拆了住哪里,新房子能有(yǒu)老房子方便?”彼时,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面对(miànduì)重重阻力,后林村迅速建立起党员、村民代表“1+N”联系机制,通过“晨访柴米油盐(cháimǐyóuyán)、夜谈规划政策”,最大程度争取村民理解和支持,还建立起“问题收集—现场研判—限期办结—公开反馈(fǎnkuì)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意见有回应、问题能解决(jiějué)。
正是这样的“走心”工作法,让政策落地(luòdì)有了温度——40余起土地纠纷在(zài)田间地头化解(huàjiě),50多条村民建议被落实,有效推进全村拆旧拆破工作顺利完成。
“这里以前挤着100多间破房,茅草棚、猪圈杂乱无章,不仅影响村容村貌(cūnróngcūnmào),还存在(cúnzài)极大的安全隐患。”后林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林咸全感慨(gǎnkǎi)道(dào),为改变这一现状,该村以“腾笼换鸟”的思路推进连片拆建(chāijiàn),拆除老旧房屋后,20余户村民被集中安置到村口新区,16亩宝贵的土地被释放出来。
在土地利用上,后林村有着长远且精细的规划:4亩(mǔ)土地用于打造(dǎzào)“后林小栗”景观带,千年古樟群落经过(jīngguò)修复,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;4亩建设(jiànshè)乡创产业集聚区,吸引了众多新兴业态入驻;8亩预留为未来发展用地……
同时,新居的(de)设计也别具匠心(biéjùjiàngxīn)——四合院新居单户占地面积92平方米,较传统立地式住宅减少8%,但通过共享庭院的设计,使用率提升了15%。在建(jiàn)设成本上(shàng),通过集中建设,单套建房成本较农户自建节省10万元,20栋四合院累计节约资金超200万元。
“统建不仅可以省钱,还(hái)带小庭院,能在里面种些花草和蔬菜,闲暇(xiánxiá)时坐在院子里,喝喝茶、晒晒太阳,感觉很惬意。”村民陈三亮说。
午后的“曼婷茶室”,茶香四溢,“80后”主理人王婷婷一边(yībiān)冲泡着本地特色(tèsè)黄茶,一边在线上对接游客。在曼婷小院,游客们可以自助烧烤、围炉煮茶,还能体验陶艺(táoyì)制作、染布等手工活动,感受浓浓的乡愁与(yǔ)文艺气息。
不远处,由老旧牛棚变身的“屋顶咖啡”同样人气爆棚。曾在(zài)夜市移动摊点经营(jīngyíng)柠檬茶的“90后”赖家姐妹,通过驻村干部的牵线搭桥来到后林村。“街道和村里给了(le)我们半年的免租期,还帮忙完成了基础装修,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。”“屋顶咖啡”主理人赖俏俏(qiàoqiào)说。
在后林村,免(miǎn)租金(zūjīn)、装修、水电,包审批、培训的“3免3包”政策成了招才引智的“金招牌”,共吸引20余名返乡(fǎnxiāng)青年创业,带来国风奶茶、文创市集等业态,也带动土蜂蜜、黄桃年销售超30万元。
2025年,后林村里的新(xīn)业态。吕坤 摄
“后(hòu)林村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落地(luòdì)后,村集体年获20万元(wànyuán)租金加上10%分红,完全运营后年收入将破200万元。”后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杜硕表示,他们与周边(zhōubiān)5个村推出的“古村探秘—畲乡风情—田园采摘”跨村线路,更是形成了“单村突破、集群共富”的格局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深挖旅游资源,完善基础设施,提升服务品质,让(ràng)村民享受(xiǎngshòu)更多的发展红利。”谈及未来,杜硕信心满满。(完)
中新网(zhōngxīnwǎng)台州6月28日电(傅飞扬 泮素珂)盛夏时节,走进浙江省(zhèjiāngshěng)台州市三门县海润街道后林村,憨态可掬的“后林小栗(hòulínxiǎolì)”卡通雕塑引人注目。一路前行,咖啡的醇香、营地(yíngdì)的欢闹、小院的静谧,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图景。
后林村曾因交通闭塞、产业(chǎnyè)薄弱、人口外流等面临发展困境。近年来,借浙江(zhèjiāng)“千万工程(gōngchéng)”东风,后林村以四合院新居为支点,撬动农房改造、业态革新、区域联动的乡村振兴三重奏,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,走出一条(yītiáo)山区村的共富新路径。
2025年,后林村一景。陈彩省(chéncǎishěng) 摄
在后林村党群服务中心,党员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堂,讨论宅基地分配和新一批乡创项目规划。这样的(de)场景(chǎngjǐng),在拆旧改新初期却是另一番景象。“祖祖辈辈住的老房子(lǎofángzi),说拆就拆?”“拆了住哪里,新房子能有(yǒu)老房子方便?”彼时,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面对(miànduì)重重阻力,后林村迅速建立起党员、村民代表“1+N”联系机制,通过“晨访柴米油盐(cháimǐyóuyán)、夜谈规划政策”,最大程度争取村民理解和支持,还建立起“问题收集—现场研判—限期办结—公开反馈(fǎnkuì)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意见有回应、问题能解决(jiějué)。
正是这样的“走心”工作法,让政策落地(luòdì)有了温度——40余起土地纠纷在(zài)田间地头化解(huàjiě),50多条村民建议被落实,有效推进全村拆旧拆破工作顺利完成。
“这里以前挤着100多间破房,茅草棚、猪圈杂乱无章,不仅影响村容村貌(cūnróngcūnmào),还存在(cúnzài)极大的安全隐患。”后林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林咸全感慨(gǎnkǎi)道(dào),为改变这一现状,该村以“腾笼换鸟”的思路推进连片拆建(chāijiàn),拆除老旧房屋后,20余户村民被集中安置到村口新区,16亩宝贵的土地被释放出来。
在土地利用上,后林村有着长远且精细的规划:4亩(mǔ)土地用于打造(dǎzào)“后林小栗”景观带,千年古樟群落经过(jīngguò)修复,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;4亩建设(jiànshè)乡创产业集聚区,吸引了众多新兴业态入驻;8亩预留为未来发展用地……
同时,新居的(de)设计也别具匠心(biéjùjiàngxīn)——四合院新居单户占地面积92平方米,较传统立地式住宅减少8%,但通过共享庭院的设计,使用率提升了15%。在建(jiàn)设成本上(shàng),通过集中建设,单套建房成本较农户自建节省10万元,20栋四合院累计节约资金超200万元。
“统建不仅可以省钱,还(hái)带小庭院,能在里面种些花草和蔬菜,闲暇(xiánxiá)时坐在院子里,喝喝茶、晒晒太阳,感觉很惬意。”村民陈三亮说。
午后的“曼婷茶室”,茶香四溢,“80后”主理人王婷婷一边(yībiān)冲泡着本地特色(tèsè)黄茶,一边在线上对接游客。在曼婷小院,游客们可以自助烧烤、围炉煮茶,还能体验陶艺(táoyì)制作、染布等手工活动,感受浓浓的乡愁与(yǔ)文艺气息。
不远处,由老旧牛棚变身的“屋顶咖啡”同样人气爆棚。曾在(zài)夜市移动摊点经营(jīngyíng)柠檬茶的“90后”赖家姐妹,通过驻村干部的牵线搭桥来到后林村。“街道和村里给了(le)我们半年的免租期,还帮忙完成了基础装修,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。”“屋顶咖啡”主理人赖俏俏(qiàoqiào)说。
在后林村,免(miǎn)租金(zūjīn)、装修、水电,包审批、培训的“3免3包”政策成了招才引智的“金招牌”,共吸引20余名返乡(fǎnxiāng)青年创业,带来国风奶茶、文创市集等业态,也带动土蜂蜜、黄桃年销售超30万元。
2025年,后林村里的新(xīn)业态。吕坤 摄
“后(hòu)林村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落地(luòdì)后,村集体年获20万元(wànyuán)租金加上10%分红,完全运营后年收入将破200万元。”后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杜硕表示,他们与周边(zhōubiān)5个村推出的“古村探秘—畲乡风情—田园采摘”跨村线路,更是形成了“单村突破、集群共富”的格局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深挖旅游资源,完善基础设施,提升服务品质,让(ràng)村民享受(xiǎngshòu)更多的发展红利。”谈及未来,杜硕信心满满。(完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